笔趣看 > 明末之再造天朝 > 286.移民中转站(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286.移民中转站(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在鲁若麟离京的时候,卢象升早已抵达了辽南。

  卢象升离京之后先是来到了天津,那时天津还有很多流民没有来得及运走,而且每天都有新的流民不断到来。虽然金州军的船只在不断的往外运人,但是城外中转站里的流民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了。

  特别是鲁若麟与朝廷达成了粮食换人口的协议之后,京师周边很多没有饭吃,无家可归的流民在官府的组织下有目的的开始向天津转移。

  为了拿到金州军承诺的粮食,各地官府也是花了一些代价的。至少他们拿出了一些粮食让这些难民们免于被饿死,使他们能够活着到达天津。

  这样的待遇比起以前的不管不问实在是相差巨大,说明官府不是没有办法保证这些百姓不饿死,而是缺乏主动去做的动力。

  因为战乱,导致朝廷缺粮,百姓缺粮,但是一些大户人家绝对不会缺粮。不但不缺,可能还存了不少。

  只是想要这些大户们拿粮食救济百姓是绝对不可能的,很多大户们还在等着趁机吞掉百姓的财产发财呢。官府也不敢得罪这些势力庞大的地头蛇们,所以只能看着那些百姓饿死或者被大户们生吞活剥沦为奴仆。

  大户们需要的人手毕竟有限,还有大量的百姓衣食无着,随时都有可能冻死、饿死。现在有了丰厚的利益,这些百姓的粮食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而且还可以官商勾结,让当地官员和大户们都可以狠赚一笔。

  官府出面,大户们出粮食,换回来的粮食除了上交朝廷的,还可以剩余不少。所以这些百姓从先前的人憎狗嫌,变成现在的大受欢迎,处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有些地方的官府和大户们为了将流民算到自己头上而大打出手,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不要怀疑大明官员和大户们的节操,为了换到粮食和银子,就连一些原本还可以维持一下的百姓也被半蛊惑、半强制的送到了天津,使得到达天津的难民人数大大超出了金州军的预计。

  现在来到天津港的除了金州军的船只,还有非常多的运粮船。这些运粮船有江南一些大家族的,也有郑芝龙的,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全都装满了粮食。

  运来的粮食也不尽相同,江南那边运来的以大米居多,也有一些红薯、玉米之类的新式粮食。郑芝龙那边来的船则几乎都是运的红薯、土豆、玉米,这几样作物在大员广为种植,产量非常丰富,否则也不可能有这么多运到天津来。

  鲁若麟出兵京师之后,就开始组织南方的各家势力往天津运粮。因为鲁若麟知道,不管战争结果如何,京畿肯定会遭到严重的破坏,粮食短缺问题将会非常严重。这个时候贩运粮食到北方,将会获得巨大的收益。

  而且不光是赚钱的问题,手里握有粮食就是一个巨大的筹码,可以用来做很多的交易,比如像鲁若麟这样用来换取人口。

  这些粮食都是鲁若麟真金白银买下来的,而且租下了这些势力的船只帮忙运送,花费的代价可不少。不光是银钱和物资,还搭上了不少的人情。

  随着金州军的蒸蒸日上,鲁若麟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鲁若麟的人情分量自然也是越来越重。这些势力不光要考虑商业上的利益,政治利益也是他们非常看重的。

  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哪个更有价值大家心里都明白,大家族不光会赚钱,也会投资政治势力的。很明显金州军就是一个大大的潜力股,非常有投资的价值,所以在鲁若麟提出要求之后,越来越多的江南大家族参与到了运粮的队伍。

  江南这些年大片土地转做种植经济作物,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但是有湖广地区粮食的补充,江南的粮食供应还算正常,只是粮价稍微有点贵。

  那些大户人家是不可能缺粮的。对于这些大家族来说,囤积粮食几乎是一种本能,哪个家里没有几十上百仓库的粮食,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所以只要他们愿意,还是有大把的粮食可以往外卖的。

  而且随着红薯、土豆、玉米开始在江南流传,很多原本不适合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地方也都种上了这些新式作物。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不挑地,房前屋后可以种,丘陵山坡可以种,反正只要是有点空地都可以种植。

  不光能种,产量还不低。虽然味道没有大米好,但是其他的那些优点足以掩盖这点小小的瑕疵。

  如今去江南随便逛逛,都可以看到一小块一小块的红薯和土豆地,饿怕了的华夏人从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种植粮食的机会。

  现在红薯、土豆和玉米已经成了江南底层百姓的重要口粮,大大缓解了他们的粮食困境,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生产中。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棉花种植面积的继续扩大,和棉布产量的大幅度增长,这些都与粮食供给更加平衡有很大的关系。

  产量的增加,自然伴随着对市场扩大的无限渴求,这是一个简单的因果逻辑。当原有的市场容量达到极限时,开辟新兴市场就迫在眉睫了。

  而谁才能带领大家找到新市场呢?大家心里都有数,靠郑芝龙肯定不行。

  郑芝龙虽然称霸华夏南海,但那靠的是郑芝龙的个人威望和郑家强悍的实力。其实郑芝龙集团内部各种规矩混乱不堪,且朝令夕改,充其量只能算一个超大型的团伙罢了。

  而金州军则不同,同样实力强悍,但是更加有规矩,并且目光长远,发展潜力巨大。

  两相对比之下,那些江南大族们选择谁带领自己开辟新兴市场自然就不言而喻了。所以才会有鲁若麟一声令下,众人放下手头的生意往天津运粮的盛景。

  卢象升来到天津的时候,身边只有一个老仆,外加鲁若麟安排的五个护卫。

  天雄军已经离开去了辽南,走之前卢象观他们已经知道了卢象升的处理结果。虽然仍然为他有些愤愤不平,但是知道卢象升无事之后,也算走得比较安心了。

  对于天雄军被金州军收编,朝廷心里是有些膈应的。毕竟这是朝廷的兵马,就这么不明不白的归了金州军,任谁心里都不会太舒服。

  可惜形势比人强,当初朝廷选择让卢象升背黑锅的举动,迫使卢象升为了避免天雄军受到朝廷的打击报复,主动将天雄军交给鲁若麟,这就注定了朝廷不可能再收回天雄军的指挥权。

  除非朝廷重新起复卢象升,还有那么一点可能。但是时间不能太长,时间长了鲁若麟绝对会将天雄军吃得连渣都不剩,即使卢象升来了都不一定好使。

  来到天津的卢象升并没有着急离开,而是仔细查看了一下金州军转运流民的情况。

  虽然卢象升现在只是一介平民,但是谁也不敢真的把他当普通人看待。这不,黄济知道卢象升到天津了,百忙之中主动来作陪。

  “大人,这些流民身体还是太虚了,而且几乎都没有坐过船,这样送走只怕很多人会坚持不住死在半路上,所以必须在中转站里将养几日,等到身子骨强一些了再送走。”黄济陪着卢象升视察中转站里的流民生活情况。

  “老夫现在是一介平民,当不得什么大人的称呼了。”卢象升纠正着黄济的称呼。

  “大人说笑了,不管您是什么身份,在我这里永远都是大人。”黄济对卢象升的人品还是很佩服的,这样的人在大明官员里简直就是一股清流,所以黄济对卢象升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

  “随你吧。”见黄济执意要如此称呼,卢象升也不为己甚。毕竟身居高位惯了,一下子还适应不了平民百姓的生活,所以在心态上,卢象升依然是一个上位者。

  只见整个中转站规模非常大,房屋都是紧急搭建的,全都是营房结构大通铺。

  因为工程量巨大,这些营房都是用木头搭建,上面再糊上泥浆,盖上茅草。好在是冬天,雨水稀少,遮风避雨还是没有问题的。

  大通铺都是烧炕的,上面铺着干草,还放置着一床床叠好的被褥,保证在冬天里睡在上面温暖舒适。

  这些都是前面的流民留下的成果,现在中转站的流民也在建设新的营房,为后来者建造一个舒适的临时家园。

  卢象升对营房的现状很满意,这样的居住条件绝对可以保证流民们不会冻死,可见金州军是花了心思的。

  接下来卢象升又去食堂参观了一下。

  对流民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吃穿住,其中吃的问题最大。能够吃顿饱饭,活下去,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卢象升来的时候,正好是饭点,大家都在食堂排成一队队等着吃饭。

  食堂里的桌椅都是那种连在一起的大长条,制作简单粗糙,但是结实耐用。

  现场有金州军的士兵维持秩序,所以虽然人很多,但是秩序井然,没有什么混乱。

  卢象升特意跑到前面去看了一下,只见发放的食物很简单,就三样。蒸红薯,咸鱼炖土豆,加上一碗肉汤。

  餐具就是一个大木盘子,所有的饭菜都放在里面。大个的红薯有三四个,如果觉得不够可以多要,但是一定要吃完;咸鱼炖土豆不多,但是油汪汪的,而且每个人都会分到一两块咸鱼;说是肉汤,其实看不到几块肉,不过上面的油花倒是看得非常清楚,至少确实放了肉或者骨头的。

  这样的食物荤素搭配,已经非常好了,对流民来说甚至有些奢侈。

  卢象升看到每个流民打好了饭菜都是一脸的惊喜,端好盘子就会就近找个地方坐下来吃。

  咬几口红薯,吃点咸鱼土豆,再呷几口肉汤,那表情不知道有多满足。

  卢象升发现每个队伍的最前面都是妇女、小孩和老人,更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本来应该是吃大米饭或者馒头的,只是最近来的人太多,米面稀缺,只能用红薯来填饱肚子了。”黄济在一旁解释道。

  卢象升对着黄济欣慰的说道:“已经很不容易了。其实百姓们所求的不过是一碗稀粥聊以活命,你们能够让他们吃饱、吃好,还有鱼有肉,只怕他们早就对你们感恩戴德了。”

  “那倒是。本来这些百姓对于去辽南还有些抵触,在这里过了几天之后,赶都赶不走了,只想快点去辽南,天天过这样的日子。”说起这个黄济一脸的得意。

  在争夺民心上,朝廷明显的落在了金州军的后面,这让卢象升很是黯然。

  但是百姓是最实际的,谁能让他们吃饱饭,过上好日子,他们就会支持谁。可以预见,这些百姓一旦去了辽南,就会成为鲁若麟的铁杆,哪怕是要他们和朝廷对着干,他们也不会有丝毫的犹豫。

  但是这能怪鲁若麟吗?没有鲁若麟,这些百姓中的很多人可能会饿死、冻死,或者揭竿而起造反,鲁若麟救济这些百姓对当下的朝廷是有益的,而且可以称得上是大大的善举。

  只是如此做的隐患还是太大了,一旦鲁若麟有不臣之心,朝廷对鲁若麟的放任就会成祸乱的根源之一。

  说到底还是朝廷自己无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鲁若麟大肆的收买人心而无力反制,甚至要推波助澜才能度过难关,实在可悲。

  卢象升将担忧埋藏在心底,对黄济笑着问道:“要同时养活这么多人,还要吃得这么好,不容易吧?”

  黄济闻言表情略带苦涩的点点头:“确实不容易。十几万人要吃要喝,而且每天人数还在不断增加,我这边的压力也非常大。好在这些日子来天津的粮船逐渐增多,后面就会宽松不少,还能有余力兑现对朝廷的承诺了。”

  “什么承诺?”卢象升一愣,他还不知道鲁若麟与朝廷达成的换粮协议。

  黄济连忙将事情的原委给卢象升讲了一遍,卢象升听完点了点头:“兴汉此举善莫大焉。”

  鲁若麟愿意花大价钱为朝廷输送粮食,可谓是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对于朝廷稳定北方作用巨大。卢象升对于鲁若麟没有只顾自家利益,而是以朝廷大局为重非常满意,刚才的那些担忧也被冲淡了不少。

  这些百姓们吃的很快,也吃的非常干净,吃完后马上起身,将位置留给后面的人。而且每个吃完的人都规规矩矩的将餐具放到指定的地方,有专门的人将餐具收走清洗,整套流程井然有序。

  仅仅是吃饭的这点细节,卢象升也看在了眼里,对于金州军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将百姓调教得这么懂规矩非常意外,决定再多看一看。

  


  (https://www.biqukk.cc/74_74561/53945451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kk.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kk.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