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永世帝唐 > 第三百三十四章:化明为暗

第三百三十四章:化明为暗


夫妻同时给皇帝打白工,也算是千古美谈了。

        一夜没得好睡的殷清风,趁着课程交替的机会给自己补了一觉后还是有些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面对美色,他的定力虽然够了,但这具年轻的身体总会有一些这个年龄应该有的反应。

        到了正月,他虽然还没到十八岁的生日,但他不想再等了。如果再不“吃肉”,他的身体就要造反了。

        搪塞了月眉她们的担忧,好不容易熬到了放学。殷清风刚松口气,就见黄内侍疾步赶来,“殷侯,太子有事相召,快随奴婢来。”

        他心里一沉,感觉有些不妙。

        等见到李世民,他多少有些放心了。

        “来,坐下,有件事要和你说下。”

        李世民的表情很轻松,“乾儿和泰儿最近可好”

        “很好。”殷清风随口敷衍着。

        李世民着急忙慌的把他叫来,肯定不是问儿子学习情况那么简单的。

        “蒙学堂那边有多少学生”

        怎么突然问起学生的事情了学堂就在你东宫这里,你会不知道数量难道

        殷清风道:“那些佃奴子女共计四十八人,裴氏子五人和三位阿弟阿妹。”

        “李文纪和6德明向阿耶说,清风之才可胜任皇子之师。今日阿耶问我何时让那些阿弟阿妹师从与你。现在我问问你,你可愿教导他们”

        这是问吗这是命令好不我还能拒绝咋地问题是皇子皇孙都是小爷我来教,你对小爷真没戒心吗就算你没戒心,皇宫之外的人怎么看小爷本来就在火上烤,你现在又加柴火真是要了命了

        “不知”

        艹小爷得管他们叫叔叔姑姑啊

        “有几位叔叔和姑姑”

        李世民递给他一张纸,“这是他们的生辰,你看着安排吧。”

        李元景与李承乾同年李元昌、李元亨、李元方、李元嘉、永嘉公主、九江公主和李恪同岁,都是武德二年出生的李元则、李元懿、庐陵公主、南昌公主和李泰同岁,武德三年安平公主、淮南公主武德四年真定公主武德五年李元轨、李凤、李元庆、衡阳公主武德六年。

        殷清风看完了就一个感觉:李渊就是一个人形种马

        当皇帝之前,他有六儿六女,到前年,这个数字变成了十六子十四女。可惜,他以二十个儿子十九个闺女的战绩在生孩子最多的皇帝榜单上才位居第七,看来,他的努力还不够啊

        换成是他,大家排好安全期危险期,保准种一个活一个。要不哪天和他交流交流

        无厘头的念头一闪而过,殷清风头疼的是这些叔叔姑姑们到底该怎么教。李渊和他儿子一样,能生不能教。四十一个儿女当中,有黑历史的不在少数。

        算了先问问情况吧

        “叔叔,这些叔叔和姑姑可曾启蒙”

        李世民想了想,“五岁以上的都启蒙了。”

        殷清风算了算,好吧,明年可以把武德三年出生的那些都收进来,剩余的嘛扔到妮子的幼儿园去。

        他数了数,加上李泰、李佑和遂安,明年就多了十四个学生。加上现有的靠七十个学生

        李世民是不是在挖坑啊

        不对,这事儿得好好想想。

        七十个学生里面,佃奴的孩子占了四十八个皇子皇孙与佃奴子女同堂学习唐朝人再开明也不会同意吧嘶李世民的坑挖在这儿他有什么好处还是先拿住这个把柄以后再找小爷算账

        可惜了,还想亲自教导出一帮好孩子呢半途而废啊还是保命要紧啊

        既然李世民现在对小爷还不放心,那可就别怪小爷放大招儿了

        “叔叔,以启蒙而论,像前几日的李老先生和6老先生比侄儿合适,侄儿只不过是写了一些启蒙课本而已。若那些老先生依据弟子规等教导阿弟他们,旁征博引之下会比侄儿讲解得更通透。

        而且,现在教导阿弟他们的是月眉,侄儿教的算学。”

        李世民千想万想,没想到殷清风竟然含蓄的要辞掉夫子的职位。

        “是他早就这么想,还是因为元景他们”

        他对殷清风最近的表现和臣子们的表现很满意。尤其是殷清风到东宫来授课,他更是满意。

        贤臣佐明君,明君出贤臣,他懂这个道理。但国朝初立,民心不稳,他必须要扼杀一切对李唐不利的人。

        几次出风头之后,殷清风没有因此而张扬,那些臣子也没趁机与他示好。他不怕殷清风有才能,也不怕臣子功勋卓著,他怕有才能的殷清风和功勋卓著的臣子们相互勾结。

        殷清风谨守本分,那些武勋也无异动,这就很好。他希望一直如此。

        现在,殷清风在他提出教导元景他们之后突然提出辞呈,是什么缘故不愿意教导元景他们,还是不满对他的安排

        多疑的人,只要起了疑心,就很难再回头。为了不让李世民反疑心病,殷清风连忙解释道:“侄儿昨日拜访了姻亲颜氏。侄儿曾对颜公思鲁说过的三个境界。”

        他将观山理论说了一遍,“侄儿如此说,并不是侄儿自己领悟出的,而是源于仙人的教诲。

        侄儿承蒙陈仙人不弃,学得了一些才能。但这些才能侄儿只能生搬硬套,根本没有做到融会贯通。

        侄儿记得仙人的一句教诲: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明师指路,明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侄儿欲将毕生精力献于叔叔、献于大唐所以,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仙人传授的那些学识,侄儿必须走出去,只有走出去再回来,“那山”才能是“那山””

        李世民转了几个弯才明白殷清风在说什么,“你是准备出去游学”

        “是”

        再过些年,唐朝的人中间就开始兴起山林和漫游的风尚。

        所谓山林就是在完成学堂的学习后,自己找个风景清幽的山林结庐,目的是为对之前学堂的学习做个系统总结与提高。譬如李白之结庐青城山,孟浩然之结庐鹿门山。

        山林的阶段结束后唐之人也大多并不急着就去参加科举,往往还要漫游一番。目的既在于结交各地名士以交流切磋、砥砺学问,也在于遍游漫游地的山水名胜,增广见闻。譬如杜甫之漫游河北,高适之漫游东北边塞。

        到了宋代,宋代的游士们主要是通过学习知识,为以后做官显达创造条件。

        宋代各地教育展是不平衡的,京城和江南地区的教育程度远高于其他地区,所以各学生都愿意游学于教育达地区。

        同时,在宋代相对稳定的社会条件和交通条件下,儒士们通过游学可以学到在本地学不到的知识,结识一些本地见不到的名师硕儒,为以后的援引提携创造有利条件。

        因此,京都及江南一带,成为众多游学之士汇聚的中心,官学和民间私学的游学都普遍流行。

        宋代是一个重文的时代,游学则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讲学和求学方式。

        北宋在部分时期对游学是禁止的,但并未杜绝游学现象,南宋时期,游学又大量出现。

        宋朝统治者虽然对游学在部分时期有所限制,但是其“重文”的总方针,吸引庶族地主参政,提高士子的地位,又使得游学这种教育形式普遍存在并广为流行。

        到了南宋,对于游学活动,官学一般不加以限制。同时,宋代的一些大教育家,民间收徒的学者,条件较好的书院、义塾等也公开接纳游学之士,形成了学者周游讲学和游士出外求学的教育良性大互动。

        游学是中国古代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可分为教师周游讲学和学生出外游学两种。

        古代游学标志性人物是先秦时的孔子,可以说孔子开了中国游学风气之先。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各诸侯国长达十四年之久,一生遍及卫、陈、鲁、宋、郑、蔡、楚诸国。不只孔子,先秦时期的“子”级人物无一不是“游”出来的,墨子、庄子、孙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全都是著名“游士”。

        他们一边周游列国散播自己的思想,一边教育学生。

        战国时期的权臣养士,士人游学以结党盛行一时。西汉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西汉经学家郑玄也是“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地”。

        对一些教育家或各大学派的教育家来说,周游讲学是他们传播其教育目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方式之一。对于一般百姓之家来说,游学成为他们使子弟做官显达的重要途径之一。如西汉丞相陈平,少时家贫,“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在先秦时期,游学成为追求知识的教育方式之一,为了实现政治抱负,游走在诸国也是极为普遍的。例如孔子和他的学生。

        从汉代开始,游学明显生了变化,游学出现了私学和官学之分。

        私学聚集在一起讲解学习,方圆几百里为了求学,将会来拜师学习,游学者将会纷纷求学,向私学老师学习官学昌盛繁荣时期,促进游学教育展,同游的经验铸造了很多大师儒家学者。

        到汉魏时,人游学之风更为盛行。

        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人物是二十四史之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二十岁即开始远游各地名山大川,从当时的京城长安出,出武关,经南阳,在南郡渡江,抵达长沙,来到屈原自尽的汨罗江江边,凭吊诗人

        历时数年,司马迁把大半个中国游了用一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年战争,官学逐渐衰弱,但私学之旅还是旺盛的,私学的兴旺将激了学者游学的学习热情。

        比如6德明。作为苏州人的他为了学习周易,到金陵向周弘正求学。

        殷清风既不是出去求学,也没打算散播思想,他只想出去躲一躲。

        他吃亏就吃亏在年龄也吃亏在出名太早而且太响亮,更吃亏对朝堂格局不明了。

        出了名其实还不怕,只要把李世民哄住了就没事儿。他怕自己被卷进政治漩涡。

        他虽然没有与任何人沟通过,但目前的政治气氛并不算太好。

        李建成一直被关押在西禁苑,虽然李渊放出风声要禅位,可谁知道这不是一个让李世民放下戒备心的诱饵只要李渊来一记绝杀,李世民没了,李建成就可以重新做他的太子。

        忠于李渊的势力现在投靠李世民了没有、李世民是否已经铲除了那些政敌、李世民对李渊有没有放松警惕、李世民登基之前会不会再生波澜不到最后一刻,谁知道谁是笑的那个人谁是哭的那个人

        殷清风担心自己被卷进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也想躲着李世民。

        他虽然以仙人传授为借口掩饰自己的才能,貌似李世民也接受了,但他总觉得李世民在防备他。

        作为一个即将成为皇帝的人,李世民怎么做都合理。但这合理合在他身上,他肯定接受不了。

        他出去躲一躲,把时间腾出来让李世民去安抚那些文武百官,等几年后他再回来,即使他出去和任何人交往,他也不用担心李世民怀疑他有什么图谋不轨。

        之前,他给李世民提出太多谏议。不管李世民是否是诚心接受那些谏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的锋芒抢了李世民的光环。

        他这一走,李世民可以在百官面前树立他自己的威信,就不用再别扭这世上还有人比他“聪明一百倍一万倍”。

        他这一走,将慢慢淡出某些人的视线。等他若干年后回来,李世民已经掌控了整个朝堂,就再也不担心有人会篡他的位。

        他这一走,将不再是招人嫉恨的太子之师。

        他这一走,将化明为暗

        李世民定定的看了殷清风许久,“还记得你推荐的苏烈苏定方吗”

        殷清风不知李世民为何要提到苏定方。

        “他出身武邑苏氏,于去岁末至武功苏氏苏世长家中做客。”

        苏世长十八学士之一

        “我派人去其故乡遍寻不到,没想到他却在咫尺之内。你若游学,我遣他护卫你。”

        殷清风没想到苏定方的梗在这里,也没想到李世民会这么痛快的就答应了。

        “多谢叔叔爱护之心。侄儿必定早去早归。”

        李世民脑袋呈四十五度角,“游学融会贯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明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他低语了几声,低头看着殷清风,“你的那些谏议,这几年我会慢慢颁布敕令只是”

        他犹豫了一下,“你何时出”

        5


  (https://www.biqukk.cc/43_43933/2219019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kk.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kk.cc